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宣传信息 > 正文

去年优良天数272天 我市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07-02 16:38:00 来源:
0

摘要:我市召开襄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

7月2日
我市召开
襄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
局长蔡金海
介绍了我市今年1月至5月环境质量状况
及《2023年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今年1月至5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改善态势,优良天数比例69.1%(105天),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5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汉江干流保持Ⅱ类水质,28个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96.4%,同比增长7.1个百分点。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强化重点领域攻坚,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对标“三个一”要求,聚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核心,统筹推进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不断增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能力。纵深推进工业减排,围绕铸造、化工、水泥、工业涂装等行业,精心谋划实施600个大气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347个。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印发实施《襄阳市2024年重点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工作方案》,对滚河、唐白河、蛮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断面实施“一断面一策”精准管控,督导攻坚举措落地见效。
 
夯实土壤安全基础,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截至5月底,完成65个村庄环境整治和7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编制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一水一策”,我市入选2024年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将获1亿元中央资金支持,惠及10个县(市、区)约10.5万人。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按照《襄阳市2024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强化工作统筹、过程调度、跟踪督办,确保明确的80项重点工作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位,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重点领域攻坚任务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地表水部分包括襄阳市境内的汉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长江支流等地表水环境。2023年,汉江干流老河口市江段设仙人渡断面,襄阳市区江段设白家湾、余家湖断面,宜城江段设转斗断面,水质均为优。监测的汉江及长江主要支流23个断面中,水质为优(Ⅰ类、Ⅱ类)的有12个,占比52.2%;水质为良(Ⅲ类)的有11个,占比47.8%。
 
襄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辖区2个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和9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市级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为100%,与2022年相比无变化。
 
2023年,襄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2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4.5%。全市9个县(市、区)和高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71.7%至94.4%之间。
 
2023年,全市共采集降水样品38个,未检测出酸雨,酸雨量率、酸雨检出率均为零,降雨PH值在6.02至7.51之间,全市降水PH加权平均值为6.34。
 
襄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按照国家要求对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开展昼间、夜间监测,结果显示,昼间我市区域噪声、交通噪声年均值分别为53.8分贝、63.3分贝,夜间分别为46.8分贝、58.3分贝。
 
按照省生态环境厅评价指数标准,我市2022年总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二类(2023年评定2022年指数),其中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为一类,襄城区、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为二类,樊城区、襄州区为三类。
 
市经信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那·娜仁高娃
介绍了我市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布局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优化并举、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推动工业产品高新化、模式新型化、跨界融合化、产业集群化、品牌高端化。”那·娜仁高娃说。
 
具体有哪些做法?那·娜仁高娃表示,我市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坚持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建立动态更新的绿色技术目录和项目库,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梯队培育机制,结合行业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遴选基础条件好、关联性强的企业争创绿色试点示范。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省级绿色工厂48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3个、省级绿色设计产品6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
 
实施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我市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累计对95家工业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对238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同时,持续推动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绿色升级改造,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454个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涵盖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改造、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智能化等多个领域。此外,我市还持续开展工业领域节能节水、降碳减污等标杆引领创建工作,助推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2023年度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名单、万洲电气中标“2024年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机构选聘项目”。
 
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我市进一步发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作用,打造再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加强废旧金属、废旧塑料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培育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同时,加强磷石膏等工业固废规模化、资源化利用,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渠道,进一步聚焦钢铁、化工等重点用水行业,开展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现工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我市进一步壮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挥磷、钒、硅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磷酸铁锂和储能电池产业、硅基新材料和光伏组件产业,在纺织、装备等行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总农艺师庞成庆介绍
近年来
市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多举措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取得明显成效
 
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庞成庆介绍,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方面,截至目前,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94%、绿色防控率达到56.78%、统防统治覆盖率为46.34%;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形成“农用为主、多元利用、产业增效”的秸秆还田离田利用新格局。2023年,全市秸秆利用率达94.7%,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大型农作物秸秆市场利用主体建设等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在畜禽粪污治理方面,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持续保持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14%。
 
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得到全面加强。庞成庆介绍,自2021年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执法行动1.5万余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300余起,排查渔具店6000家次,收缴非法渔药1500余袋。在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面,目前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此外,我市还持续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组织7个县(市、区)申报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共申请加厚高强度地膜90万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5万亩,获批资金3000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初步建成6个标杆村、22个先进村、114个提升村,全年建改农村户厕1.52万户,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着力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效,健全完善秸秆收贮利用体系,守护汉江水清岸绿,多措并举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美丽襄阳作出应有贡献。
 
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长张力介绍
水利和湖泊部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以全面深化河湖长制为抓手
加快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全面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治河新模式,深入推进河库“清四乱”,目前全市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汉江干流稳定Ⅱ类水质,重要支流基本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水库水质持续向好。
 
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2023年完成保康县梯子石沟、南漳县龙凤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平方公里。今年,襄城区、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5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获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目前已全面开工,预计年底前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65平方公里。深入实施幸福河湖建设,宜城莺河入选第二批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是湖北省首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的项目,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全要素河道监测体系和“智慧莺河平台”,打造襄阳幸福河湖水文化名片,引领全市幸福河湖建设。
 
在重点工程全面监管方面,全市65个重点水工程纳入生态基流监管名录,51座小水电站接入生态流量泄放监测平台接受实时监管,北河断面纳入生态流量管控省考断面,今年以来达标率100%。
 
幸福水源,共同缔造。我市着力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和保护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完成125处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划定。今年计划对全市107处农村供水工程进行水源保护区划定,确保供水水源安全。

责任编辑:楚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