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
我市召开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
就业创业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耀辉
就我市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
就业情况进行了介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作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1—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同比增长30%,就业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来襄留襄就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襄阳市“1+7”人才新政》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四个方面构建起全领域的就业创业工作政策体系。
支持市场主体稳就业,着力减负稳岗。在助企纾困方面,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降费缓缴政策,对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就业者,按规定落实吸纳就业补贴、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等。1—5月,通过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全市共减收失业保险费2.51亿元。在技能培训方面,支持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凡符合条件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职工,经申请审核后发放1000—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1—5月,全市共发放技能提升补贴980.08万元,惠及5600名企业在职职工。在金融支持方面,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将小微企业贷款额度由原来的最高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1—5月,全市共为102家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亿元。
拓展就业空间增就业,着力增容扩岗。鼓励引导基层就业,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每年从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中,定向考录一批公务员和优先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鼓励推进就业见习,引导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及失业青年通过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并按规定发放就业见习基地补贴。目前,全市已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74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在我市创业,凡符合申报条件,经申请后可享受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生活补贴、场租补贴等扶持。今年以来,我市已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26.7亿元。
强化兜底帮扶保就业,着力筑牢保障。围绕农村脱贫劳动力,开展就业大篷车、省内外劳务协作等活动。今年一季度,全市共组织各类“点对点”招聘活动88场(次),组织跨区劳务协作活动17次,帮助农村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6200人,其中脱贫人口439人。围绕就业困难人员,及时提供个性化就业帮扶,对无法通过市场化渠道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按政策规定运用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2023年以来,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2万人。围绕失业人员,开展襄阳牛肉面制作、育婴等就业技能培训,增强转岗能力,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开展补贴性就业创业培训2.2万人。另外,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兑现失业保险待遇。1—5月,全市共发放失业保险金5275.8万元,惠及2.86万人(次)。
完善服务体系促就业,着力提升效能。以招聘广覆盖为基础,接续推进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等专项活动。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累计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788场,近1.7万家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53万个(次)。以就业便民化为路径,打造标准化社银合作网点、创业集聚区、零工驿站等基层站点,不断推动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咨询、创业指导基本服务事项下沉,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以服务智慧化为依托,持续丰富“一事联办”“一窗通办”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全程网办”率和“一网通办”能力,打造覆盖全市、贯穿全程、服务全民的就业公共服务事项网络,加快推动更多政策精准落实、惠企利民。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按照中央、省、市就业工作的安排部署,落实落细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就业融入产业,持续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