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坚守深山老屋的老人,一段扶贫搬迁的过程,一项带有保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影老屋》就讲述了这三者交融的故事。5月27日、28日晚,大型现代花鼓戏《灯影老屋》在武汉湖北剧院上演,获得了当地市民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而这出诞生在保康深山里的花鼓戏,是如何走出大山并获得观众喜爱的?答案就在有血有肉的戏中。
观众叫好,专家点赞
《灯影老屋》这部讲述“独臂皮影”传承人王老九在深山中坚守一间老屋而引发一系列故事的戏,自2016年启动至今,经过不断采风、论证、创作、排练、研讨、打磨与再提升,已历经近三年时间。自2018年10月初次排演,《灯影老屋》便入选第三届湖北艺术节优秀剧目,继而被列入湖北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剧目、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剧目,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资助。
剧中,极富保康地方特色的“独臂皮影”“沮水呜音”“荆山阳锣鼓”及汉族神话史诗《黑暗传》等楚文化民间非遗元素与戏曲故事水乳相融,不仅获得了观众的阵阵叫好,业界专家也竖起大拇指。
“这出戏实在太好看了,戏中老人对老屋和皮影戏的坚守让我十分感动,平时我们看不到这样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剧,特别感谢保康县艺术团为我们带来的精神文化大餐。”5月27日晚,看过《灯影老屋》武汉首演的郭佩齐兴奋地告诉记者。
优秀的剧目也引起了专家的重视。5月28日晚演出结束后,专家们对《灯影老屋》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建议。“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好戏,《灯影老屋》以精准扶贫为切口,而将笔墨着重落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上,艺术结构和写作方式都十分新颖。这部戏再经提升后,有望成为当今中国现代戏创作的一个新典范。”中国文联原巡视员、著名戏剧评论家李春喜评价。
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原主编、著名戏剧评论家黎继德认为,这部戏可以作为保康、襄阳乃至湖北的文化名片。他说,现在现实题材的扶贫戏很多,但从文化坚守和传承角度来写的戏凤毛麟角。《灯影老屋》没有许多现代戏粗糙和鄙陋的缺点,它不是简简单单、急功近利地做一部“宣传品”,而是一部十分难得的艺术精品。
多维度多线索的剧情设计
作品内容丰富,不同的人看过《灯影老屋》后,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一部分观众在看戏时一直好奇老屋最后是否被拆,一部分观众看过戏后对保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兴趣,一部分观众则关注乡村振兴,还有人对剧中的传奇色彩或主人公的人生境遇产生共鸣。不同的观众关注不同的维度,是因为我在戏中埋下的伏笔。”著名剧作家、《灯影老屋》编剧刘恩平告诉记者。
在最初接到这部戏的创作任务时,刘恩平还对保康不甚熟悉。虽说自己出生在湖北,但自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后,他便留在了上海。为了写出洋溢着浓郁荆楚文化特色的深山故事,刘恩平多次来到保康,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同时了解到保康本地“独臂皮影”“沮水呜音”“荆山阳锣鼓”及《黑暗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将这些山里的“宝贝”精巧地融入戏中。
经过不断的采风和修改,刘恩平为《灯影老屋》构建了四个维度,即现实维度、历史维度、灵魂维度和文化维度。多维度、多线索的剧情设计,构成了《灯影老屋》这部内涵丰富、情节精彩的好戏。“一部戏,不同观众看出不同的内容,这也正是对多样性审美需求的呼应。”刘恩平说,现代戏曲不仅是现代戏剧,也是现代艺术和现代思想的结晶,必须勇于叩击思想高度、人性广度和灵魂深度。
让荆楚“风景”走出深山
作为一位已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多年的湖北籍戏剧家,他十分希望故乡的“风景”能走出深山。“写这部戏的时候我非常用心,不仅是希望将家乡的文化推广出去,同时也为保康县艺术团的坚守而感动。”刘恩平说,在创作《灯影老屋》时,他通过与保康县艺术团的不断沟通接触,被他们身上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所感动。与其他规模大的剧团相比,保康这个剧团的各方面条件都是比较艰苦的,但他们依然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想尽各种办法,最终排出了这部高水准的现代大戏。
他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保康县政府推广本地文化的决心和做出的不懈努力。为了保证戏剧的质量,保康县政府协调本地资源,邀请各地名家精诚合作、勠力同心,最终《灯影老屋》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赞赏。
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灯影老屋》还将不断打磨,成为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舞台精品和保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