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襄阳要闻 > 正文

非遗渐入百姓家

2018-01-12 09:01:52 来源:襄阳日报
0

摘要:2017年12月27日,在市图书馆定期举行的“齐悦读”读书会上,襄阳花鼓戏剧团现场为市民演出了两部传统花鼓小戏。

文艺工作者在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锣鼓架子。 全媒体首席记者 谢勇 摄

全媒体记者 周娜

现象:非遗就在身边

2017年12月27日,在市图书馆定期举行的“齐悦读”读书会上,襄阳花鼓戏剧团现场为市民演出了两部传统花鼓小戏。

而在2017年12月25日,很多襄阳市民的朋友圈,晒的都不是关于圣诞节的苹果和西式礼品,晒的是糖画、草编鸟、青空埙……这一天,很多市民都在襄阳古玩城参加首届非遗市集。

2017年11月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期间,司老爷查街、沮水巫音等非遗项目在襄阳的大街小巷巡演,超过万名市民沿街观看。

2017年6月10日,中国·襄阳“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在老河口市抗战广场开幕,全市46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近万名观众驻足观看。

市民李建军告诉记者,“齐悦读”读书会的非遗专场,他都来听了。“听了才知道,原来在我们襄阳还有这些非遗项目。”家住鼓楼的市民杨蓉说:“原来这些跟我们生活贴得很近的东西就是非遗啊!”

发展:从抢救性保护到持续性发展

非遗保护,一度曾是非遗抢救。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黄佳介绍,2009年我市完成非遗全面普查后,仍有近一半的项目没有载入普查资源库,登记入册的非遗资源项目有三分之一濒临灭绝,三分之一已入库的项目因人力、财力、物力匮乏等诸多原因保护起来困难重重……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非遗工作逐步从前些年的抢救性保护转到非遗的持续性发展上来。

我市非遗资源非常丰富。据2009年完成的非遗普查结果,全市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俗、民间知识、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等17类非遗资源,计9867项。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其继承和发扬是个浩大而持续的工程。

未来:非遗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市图书馆“齐悦读”读书会推出的襄阳非遗系列,已经超过10场。

读书会负责人邓辉说,之所以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通过“齐悦读”读书会推广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想让老百姓零距离接触非遗”。她在活动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参与非遗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师从李氏漆器髤饰技艺传承人李庆山的“90后”漆器制作小伙郝冠雄制作的漆器最近在法国巴黎展出。在考察荆州等地的漆器制作之后,郝冠雄说,这几年的漆器制作经历,让他感觉到非遗的传承就是要让普通人都接触到,让非遗不是被供在墙上,而是融入日常生活。

襄阳古玩城负责人李少国介绍,之所以举办非遗市集,就是想让非遗为更多的“90后”“00后”所知。

他透露,今年非遗市集还会再开市,并逐渐常态化。他也希望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能入驻襄阳古玩城。

非遗所涵盖的面非常广,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医学甚至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等都在非遗所包含的范围内。”黄佳说,襄阳市非遗保护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只有3人。“我们三个人的力量肯定是有限的。只有将非遗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非遗未来保护的方向。”


责任编辑: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