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乔永清等领导翻阅刚印刷出来的《人民日报》。 全媒体记者 王虎 摄
全媒体记者 严俊杰 孙凤玲
一沓报纸,24个版。幽幽墨香背后,凝聚着不少人的心血。
“嘶……嘶……”11月1日1时30分,在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襄阳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44岁的罗杰将一卷卷半人高的新闻卷筒纸外包装撕开,又把起始处的皱纸一段段切除掉,整个过程小心翼翼。
“纸张的质量很好,我们要小心处理,节约用纸。”罗杰说,这样一卷纸可以印刷2万个新闻版面,而完成近3万份《人民日报》的印刷量,大概需要9卷新闻用纸。
罗杰在印刷行业干了20多年,已经可以熟练处理印刷中的任何一个环节。1时45分,罗杰将处理好的一卷卷新闻纸吊上印刷机,并处理好接头。
“一定要把接头处对齐。”罗杰说,接头处理不好,后期穿纸、印刷时就会出现断纸现象,不仅影响印刷速度,还影响印刷质量。
2时左右,罗杰和工友们一起缓慢穿纸,紧张调试印刷机器。与此同时,在印刷前CTP制版室内,当天《人民日报》版样通过卫星从北京一一传送到襄阳分印点的电脑中。接下来的工作交给了CTP制版机,它将电子版面制作成上印刷机的CTP版。
“弯版上有标识。”CTP制版组组长叶涛告诉记者,设备内装有摄像头,可以自动识别标识,保证将版面置于整块弯版正中间。
2时15分左右,《人民日报》13至24版的CTP版全部制作完毕。工人潘云峰将CTP版一一卡进印刷机内。
“现在都是数字化运行,从接收版面到CTP版上机安装,半小时就足够了。”潘云峰说,搁在以前,完成同样的程序需要1个多小时。
“这是我们新购置的数字化印刷机,有三条纸路,可以同时印刷12个版面。”潘云峰说,一份24个版的《人民日报》需要分两次印刷,才能最终完成工作。
2时30分,印刷机轰隆隆运行起来。只见三卷新闻纸飞速穿过印刷机,又带着文字和色彩穿出印刷机。3分钟后,一沓带着油墨香的《人民日报》被传送出来,大家拿起报纸开始检查印刷质量。
潘云峰一边翻阅报纸,一边在调墨台上操作电脑。电脑里,出墨量被显示为一条条柱状,潘云峰每隔几分钟都要从传送带上随机挑出报纸,再根据质量情况,调整出墨量。
“你看这些黑字里面还有白色的点,说明出墨量不够。”叶涛说,印刷不停,调墨工作就不会结束。
人民日报社发行出版部经济师王昕见证了此次印刷。王昕说,人民日报襄阳分印点的设备很好,工人们的技术也很娴熟,她对未来进一步提高印刷质量充满信心。
3时20分,13至24版的印刷工作结束,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襄阳市分公司邮区中心局的车辆停靠在分发点仓库门口,十堰邮政部门的车辆刚刚下高速公路,正风驰电掣地往这儿赶。工作人员开始计算、分拣襄阳各个县(市)区的报纸。
“差不多4点这批报纸就要集中装车运往襄阳的分拣中心,然后再送到各个县(市)区的读者手中。”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襄阳市分公司邮区中心局经理王卫东说,过去武汉印刷点的报纸送来已经是中午了,分拣好再送到各个县(市)区已经到了晚上。
4时,头一批1至12版的《人民日报》已经打包好,邮政部门工作人员开始装车。
4时20分,车辆带着墨香,驶离了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4时32分,当天所有的《人民日报》印刷完毕,车辆载着报纸,驶向十堰、随州等地。
“把分印点放在襄阳,确实方便了整个鄂西北读者。”王卫东说,从11月1日起,当读者早上拿到《人民日报》时,墨香都还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