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襄阳要闻 > 正文

冯家岭上绿潮涌 ——旅游扶贫乡村行系列报道

2018-08-10 10:30:43 来源:襄阳晚报
0

摘要:7月30日,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当记者走进保康县龙坪镇冯家岭村时,热情的村民和清幽的环境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想要去探寻这个位于荆山深处的村落和谐幸福的奥秘。

扫一扫,视频更精彩
 
 
全媒体记者杨明阳 见习记者金成岑 卓嘉 实习生刘冰婕 杨宁 文/摄

  玉米、西红柿、食用菌、魔芋、烟叶等农作物呈梯状分布,带有浓郁保康特色的安置房,在山间空地上错落有致。很少有人能想到,就在10多年前,这里一片荒凉,环境相当恶劣。7月30日,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当记者走进保康县龙坪镇冯家岭村时,热情的村民和清幽的环境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想要去探寻这个位于荆山深处的村落和谐幸福的奥秘。

  政策支持,把村里土地集中起来

  冯家岭村位于龙坪镇东南部,土地资源匮乏,村民居住相当分散。“过去的冯家岭村居住环境一片狼藉,虽然进行了不少尝试,但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冯家岭村党支部书记秦明宝谈到当年村子里的情况,直摇头。“172户居民只有6户建了砖瓦房,大部分村民住的是‘干打垒’的土房子,提到冯家岭,周边的老百姓都瞧不上眼。”

  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冯家岭村得到了很多的实惠。按照“就近安置、相对集中、鼓励分散”的原则,村里重新规划了4个居民点,确定了103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其中集中安置了54户居民,分散安置了49户。紧接着,又实施了9户不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程。一共安置了306人。秦明宝说,“目的是要让所有村民住得舒适,心里踏实。”

  杨华军家庭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常年在外务工的杨华军,每年的收入还不错,可由于母亲生病卧床9年,家里耗尽了积蓄,一家人因病返贫。为做通杨华军一家易地搬迁的思想工作,秦明宝数次上门,直到第四次才沟通好。“原来的土房子换成了砖瓦房。”杨华军说,“还是国家的政策好,村里落实得好。”“明年儿子出去上大学了,我就不打工了,留在家里,一方面照顾母亲,一方面依靠村里的旅游资源做点生意。”虽然家中情况不是很理想,但杨华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提到冯家岭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秦明宝心中充满了自豪。“不仅节约了有限而且珍贵的土地资源,把居民点当成将来的旅游景点来开发,还符合‘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乡村振兴战略。”秦明宝告诉记者,“我们抓住了机会,把别的地方可能需要两步走、三步走的事,一步走完,不仅实现了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的目标,也为下一步发展留足了空间。”

  产业发展,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没能力的保起来,有能力的扶起来。在冯家岭村委会,“全面落实到户帮扶政策,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红色横幅格外耀眼。看似一句简单的口号,表达的却是冯家岭村坚定不移的脱贫致富的信念。

  产业发展是命根子,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有出路。冯家岭村以全村27名党员为骨干,通过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盘活村里的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魔芋产业是冯家岭村这两年大力推广的重头戏。“魔芋能够保护生态,生长全靠农家肥,市场前景好,对于缺少土地的冯家岭村来说,是标准的绿色作物。”秦明宝说。至2017年,冯家岭村的魔芋种植面积已发展200亩。“今年将扩大至300亩。保守估计,每亩有3到5千斤的产量。按照去年的收购价计算,今年能给每户种植农户带来上万元的收入,让全村的人均收入翻一番。”

  村民陈兴明最早种烟叶,后来改种辣椒,是村里第一户大面积种植辣椒的人家,“我今年还种了几亩魔芋,看行情,应该收入不错。”

  家住冯家岭村一组的杨全操,今年51岁,家里共有四口人,主要收入来自种植蔬菜和烟叶。他家的西红柿种植面积有3亩多,预计今年有不错的收成。“种植一亩西红柿,国家会补贴2000元,日子是越来越好了!”杨全操说。

  看到了收益,又有产业扶贫政策的帮助,村里的百姓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

  为了做强集体经济,投资约40万元的光伏发电站在冯家岭村建了起来,“仅此一项,每年能为村里增收10多万元。”谈到绿色产业,秦明宝说。

  秦明宝表示,考虑到土地结构的问题,冯家岭村因地制宜,主打魔芋和有机蔬菜种植。下一步,还要在山上种药材,既能保住一方水土,还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绿色发展,让家乡山水美起来

  被称为“襄阳屋脊”的冯家岭村,平均海拔1400多米,年降雨量充足。从冯家老屋下来是奔流不息的潮水河,沿河而上,棺材洞、天宝洞等天然洞穴依次分布,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还有一座仙人桥,老屋、溶洞、奇峰、秀水……冯家岭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前景无限。“早上看云海,白天游山玩水,晚上数星星!这还不算附近南漳板桥和保康龙坪的旅游资源。保康县正在打造全域旅游县,冯家岭村的旅游资源有了进一步利用的空间。”秦明宝说。

  南顶草原海拔1600多米,面积2000多亩,游客在“襄阳屋脊”上能够体验到北方草原的风情;天宝洞是襄阳少有的悬崖溶洞,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站在潮水河边,游客在一天之内能看到三次潮起潮落……被村民称为扶贫“点子王”的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派驻冯家岭村的50岁扶贫干部李国洪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要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建好旅游配套设施,引进资金,发展旅游综合体验项目,形成集吃、住、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让群众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旅游,要让游客玩得开心。”对于旅游资源,冯家岭村老党员陈兴明有自己的看法。“冯家岭村要发展旅游,可以先发展庭院经济,让游客吃、住、玩有一体化的服务。另外,公路需要加宽,交通便利才是发展旅游的前提。潮水河和山里的天然洞穴景观只要开发出来,我们冯家岭村的旅游前景还是很可观的。”

  不管是建光伏发电站,还是将来种植药材、搞旅游开发,陈兴明说:“这都是让我们得实惠,让村子得实惠的大事。”

  记者手记

  近几年,冯家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冯家岭人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用双手建起一栋栋新房,辟出一块块田地,把绿色播种下去,收获了幸福的新生活和绿色发展的新希望。

  这场涌动在冯家岭村的绿潮,不仅有扶贫干部的“婆婆嘴”,更有村民积极向上的期盼。

责任编辑: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