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省媒看襄 | 《农村新报》同日关注保康、南漳

2024-04-27 15:08:00 来源:
0

摘要:4月27日,《农村新报》同日关注保康茶产业澎湃新动能和樱桃产业带火南漳乡村。

4月27日
《农村新报》同日关注
保康茶产业澎湃新动能
和樱桃产业带火南漳乡村
 
《农村新报》头版刊发
《茶香万家意悠长
——保康茶产业澎湃新动能》
报道保康将茶叶产业链
作为全县五大特色产业链的首链
扩基地、强品牌、延链条、扩市场
走出一条以茶兴业、以茶富民
的特色发展之路


 
茶香四溢,啜饮春光。
 
4月26日,保康县第五届茶文化旅游节活动在店垭镇格栏坪村开启。这个远近闻名的茶乡,迎来一拨又一拨游人、客商。
 
保康坐落于北纬28°~32°的世界茶树生长黄金地理坐标带,全境皆山,是优质茶的绝佳产地,也是襄阳高香茶核心产区。


 
近年来,保康将茶叶产业链作为全县五大特色产业链的首链,扩基地、强品牌、延链条、扩市场,走出一条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3年,保康被认定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此前,连续五年入选“全国茶叶百强县”,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称号。
 
保康县委书记冯云波表示,将继续抓住省、市特色产业链建设机遇,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打造保康茶叶特色产业链,构筑品牌“叫得响”、产品“销得出”、茶农“富得了”的产业振兴格局,实现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转型升级。
 
全县参与 产品畅销茶农富
 
城关镇九皇山村新建的有机茶园内,嫩绿茶芽矗立枝头,茶农灵巧地穿梭在茶树间,娴熟采摘。
 
“正是采摘谷雨茶的关键时期,每天都有近百人采茶,今年产值预计突破150万元。”九皇山楚和茶叶合作社负责人李天宝信心满满。
 
 
九皇山村是湖北名茶“九皇毛尖茶”的原产地,已有30年种茶历史,村里95%的村民从事茶叶种植,年产值达1600万元。
 
“为保证茶叶品质,我们全部使用有机肥,只为采摘上好的春茶。”村党支部书记陈启林说。
 
“采一上午能挣几百块。”4组村民张景香乐呵呵地介绍,一年靠采茶能挣1万多元,自家10多亩茶园有6万多元收入。“家庭开支、娃上学都靠茶。”
 
谷雨过后,保康县海拔800米以上的近15万亩茶园全面开采。在格栏坪村,当地制茶带头人向兆常忙着接待全国各地的客商。这些年,向兆常狠抓产品质量与管理,外出奔波跑销售,企业蒸蒸日上。
 
去年,格栏坪村茶叶面积达4600亩,年产茶叶18万公斤,产值达1500万元,全村年人均茶叶收入达1.5万余元。
 
依托茶叶,店垭镇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今年茶叶产量将突破3400吨,产值达3.5亿元。”店垭镇镇长张晓军的底气,离不开全县全链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
 
县委书记任茶叶产业链链长,出台《关于突破性发展茶叶产业的实施意见》,每年整合2000余万元扶持资金,重点从新建茶园、低产茶园改造、加工提档升级等六个方面对茶农、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奖补。
 
截至目前,保康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19.6万亩,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年生产干茶8000多吨,综合产值达18亿元。
 
贩卖茶景 三产融合踏新路
 
漫山茶园碧绿连绵,精致木屋坐落其间,行在风景中,住在风景里。
 
这样一番舒爽惬意的景象,在保康随处可见——
 
位于城关镇的官山茶场,踏春小憩的游客络绎不绝。始建于1965年的茶场,从繁华到萧瑟再到复兴,负责人秦小丽看在眼里。曾经闻名的“官山银峰”茶,因种种原因逐渐没落。茶场关停,茶园荒废。
 
“这么美的地方荒成这样,实在可惜。”2015年,秦小丽接手官山茶场,用三年时间恢复茶叶生产。2019年,在保康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投资打造“官山世外茶源”茶旅融合项目。2021年3月,该项目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并启动二期建设,打造集茶叶种植加工开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去年国庆假期,电影《因为爱》来此取景。“8天假期,营业收入达30万元。”秦小丽说。
 
在歇马镇百峰村香炉山茶旅融合项目现场,紫砂博览园正在进行最后收尾工作,等待“五一”开园迎客。
 
依托连片茶园,歇马镇整合百峰、白竹及周边19个村的优势资源,联合打造集休闲观光、茶叶采摘、农事体验、餐饮住宿的“香炉山茶旅融合”项目,激活茶旅融合一池春水。
 
 
“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以上,为农户增加70个就业岗位,农户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百峰村党支部书记吴启伦说。
 
从单一业态迈向三产融合,保康充分挖掘茶旅融合资源、推进茶旅融合项目、做深茶旅休闲体验。围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发展定位,以茶叶重点村、生态茶园等为重点,植入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学旅行、避暑康养等功能。全国最美休闲乡村格栏坪、官山世外茶源国家级生态农场、歇马镇白竹香炉山茶旅融合示范基地……一批茶文旅景区成功出圈。
 
抱团发展 保康茶锚定全国市场
 
4月20日,2024汉江流域茶文旅融合发展大会上,六家保康茶企和茶品荣获襄阳高香茶绿茶和红茶金奖,成绩亮眼。
 
同期,20余家保康茶企抱团入驻襄阳国际旅游茶城——华中地区第一大茶叶交易集散中心,成为汉江流域产茶区入驻数量最多、产值最多的地区。
 
保康茶叶发展历史悠久,但始终未能在更大市场上冒尖。究其原因,缺乏强势品牌引领。
 
好品牌,靠培育。
 
2019年,保康引进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萧氏茶业集团,建设保康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保茶集团“襄阳高香茶”全球智能化生产线正式投产,推行“龙头企业+联合体+合作社+专业茶厂+农户”的运营模式,制定完善全产业链全流程标准规范,联合38家企业组建联合体,统一管理、抱团发展、升级产业。
 
保康县安茗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安世明介绍,加入保茶集团后,主打产品从普通绿茶变为特级芽茶,销售渠道从当地拓宽到广州、北京等省外地区,最高销售单价从500元提升到1000元以上,同期销售额比往年翻了一番。“加盟区域公用品牌后,企业生产、销售脱胎换骨,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如今,走进保茶集团智能化加工车间,从原料到成品袋装绿茶,仅需约4个小时,期间水洗、揉捏、杀青等14道制茶工艺全部自动化完成。
 
产品外包装上,“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的商标格外引人瞩目,在“襄阳高香茶”市域公用品牌框架下,重点打造以“保康松针”“保康红”等保康高香茶区域公用品牌体系,三重品牌效能得到最大化。
 
对新取得国家有机茶园(产品)认证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补;对新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字称号的,每个给予10万元奖励;助力优质茶企上线国家832平台,保康茶进一步走向全国市场。
 
《农村新报》“三农关注”
刊发《万亩樱桃红满山 带火南漳乡村游》
报道南漳将南漳将樱桃作为特色产业
带火乡村游

 
樱桃红,乡村美。4月24日,南漳县第七届有机采摘节“相约樱桃红,悠然见南漳”在城关镇开幕,全县上万亩樱桃开园迎客。
 
樱桃挂满枝头,游客熙熙攘攘,文艺表演轮番上演,青年联谊火热进行。
 
果好吃,树难种。南漳县城关镇如何把樱桃种成产业?“政策支持,环境适宜,群众参与,天时地利人和。”城关镇林业工作站站长高军介绍,一亩400元的荒山造林补贴,提升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北纬31度的地理位置,阳光充足,雨水适量,肥沃疏松的缓坡地,为樱桃树提供天然优势;林业技术管理人员全过程、全周期服务,提高树苗成活率及果实品质。
 
石板冲生态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肖玉芬退休后在榆树岭村承包下300亩荒山,发展樱桃、枇杷、黄桃等林果产业。“我们离县城近,只要有好东西不怕卖不出去。”从零散种植到千亩基地,现在榆树岭村处处都是樱桃树,每年来此的游客超10万人次。
 
南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栋介绍,南漳将樱桃作为特色产业,坚持优品种、提品质、塑品牌同步发力。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新引育大樱桃品种4个,集齐10余个特色优势品种,形成了“早、中、晚熟合理搭配,黄、红、紫多色并存”的产品矩阵,年产樱桃70余万斤,带动收入超600万元。
 
 
为推动乡村采摘游,南漳县修缮了城关镇25公里农村公路,在乡村道路架设路灯50余盏,在高铁站、重要交通路口统一设置宣传牌、指示牌,带动周边6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发展。
 
“今天又是满房,7桌客人,摘完樱桃回来就吃农家饭。”一大早,果农付仕学就忙得脚不沾地。家门口20亩樱桃园陆续迎来游客,午餐、晚餐预订电话也响个不停。2015年,付仕学率先在村里办起农家乐,带领10户村民成立樱桃谷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家乐就地取材,客人还会带些土特产回去。”付仕学算了一笔账,樱桃收入8000元,农家乐净收入超10万元,自制樱桃酒销售上万元,还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销售鸡蛋、蔬菜等土特产。
 
南漳县委书记罗兴斌介绍,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工作目标,结合南漳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目标,深化农旅融合,“南漳樱桃花”“南漳樱桃”扬名省内外,年均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责任编辑:楚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