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图说襄阳 > 正文

市图书馆用心“读懂”读者

2021-04-08 10:59:29 来源:襄阳日报
0

摘要:

机器人引路、“刷脸”借书、图书消毒……位于东津新区东津湾路60号的市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藏书,还拥有一个能读懂读者的智慧“大脑”。市图书馆到底有哪些高科技?近日,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到馆内一探究竟。

“刷脸”借阅

4月4日,清明假期的第二天,市图书馆迎来大批读者。家住襄城区大北门社区的加志刚第一次来这里看书,宽敞明亮的阅览区、整齐摆放的各类图书深深地吸引着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加志刚专注地看了起来。

工作之余,加志刚喜欢看历史、经济、生活类图书,这本《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正合他的胃口。他打算办张电子借书证,把这本书借回家慢慢看。

加志刚来到自助借还机前面,只见屏幕上出现“借书”“还书”“续借”“查询”“人脸绑定”“读者注册”等选项,点击“读者注册”,将身份证放在身份证识别区,输入手机号码,系统便自动为他办理了电子借阅证。


电子借阅证比实体借书证方便不少,但借书时还需要用手机扫码,有没有更加便捷的借书方式?听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市图书馆还可以“刷脸”借书,加志刚决定试一试。

录入面部信息,完成“人脸绑定”……加志刚把图书放在借书感应区,对准屏幕上的人脸识别框,核对借书信息,他顺利借走了《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加志刚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受益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方便读者、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今年1月,市图书馆在“i襄阳”APP上接入“一码通”电子借阅证功能,成为湖北省首家将电子借阅证与政务“一码通”服务对接融合的公共图书馆。读者可通过身份证、实体借书证、电子借阅证、微信二维码证、人脸识别五种方式借阅图书。

辅助阅读

家住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的朱立存在严重的视力障碍,市图书馆视障阅览区开放后,他成为了这里的忠实读者。

4月4日上午9点,朱立准时出现在排队入馆的人群中。经过测温、安检,他径直来到视障阅览区。

红木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电脑等设备,朱立熟练地打开电脑浏览新闻。“这些电脑乍看上去和普通电脑一样,仔细看你就会发现键盘、鼠标跟普通电脑配的都不一样。”朱立说,视障人士、盲人可以通过它来上网、聊天、听音乐……

除了盲人电脑,视障阅览区还配有盲人智能阅读机、电子助视器、盲文点显器等设备。这些设备是如何服务特定读者的?市图书馆科技部主任闫莉为记者进行了演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第一页,将书倒扣在盲人智能阅读机的面板上。一分钟后,书上的文字就被直接转化成了语音……闫莉说:“盲人智能阅读机通过扫描书页,将识别结果存入编辑器中再读出声来。每个步骤都有语音提示,操作十分简便,适合盲人及视障人士‘听’读。”

如果嫌听不过瘾,视障人士还可借助电子助视器来看书。把书籍放在电子助视器的面板上旋转旋钮,电子阅读屏就自动显示放大后的文字内容。闫莉告诉记者,电子助视器采用了国内领先的高清镜头技术,可将文字放大2倍至70倍。视障人士可根据个人的视力情况,调整屏幕上投影的大小、对比度、明暗度。

智能分拣

读者归还的图书如何尽快重返书架,服务下一位读者?过去这项工作全靠人工,如今市图书馆购进了一台智能图书分拣机,它能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分拣图书。

智能图书分拣机外观酷似机场、车站使用的行李安检机,有一条长长的传送带。读者将要归还的图书塞入还书口后,智能图书分拣机就自动识别图书上粘贴的RFID电子标签,并将图书传送到指定的还书箱。

智能图书分拣机到底有多快?同样是100册图书,7名工作人员同时分拣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智能图书分拣机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我们的馆藏图书共分为22类,本地读者借阅量最大的是文学类和历史类。目前,我们的智能图书分拣机可以将图书分为文学类、历史类、其他类,后期可根据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让它分拣的门类更多更细。”闫莉说。

市图书馆馆长郝伶俐告诉记者,该馆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通过自助借还机、办证机、智能图书分拣机、智能书架等自助服务终端,提升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自动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对图书馆资源、用户行为等数据进行动态采集与智能挖掘,为读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

(全媒体记者彭艺唯 实习生潘雨欣)

责任编辑:黄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