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慧(右)与老师郝桂萍(左)


张玉慧在演出中
难以割舍的坠子情怀
记第十四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活动表演类一等奖获得者张玉慧
□全媒体记者向一帆本月7日,襄河道坠子传承人张玉慧凭借说唱襄河道坠子《诸葛出山》,获得第十四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活动表演类一等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河道坠子的传承人,张玉慧15岁起便开始学唱坠子,她为传承襄河道坠子付出了许多。
1
襄河道坠子受欢迎
“唱的是孔明诸葛亮,他躬耕苦读栖身隆中。”在第十四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决赛上,专家评委这样评价张玉慧表演的襄河道坠子《诸葛出山》:“基本功扎实,唱功了得,剧本情节好。”
三年前,第十三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活动举行。活动结束后,我市曲艺理论专家董治平便计划创作一部具有襄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坠子剧本。经过两年精心打磨,讲述发生在襄阳的本土原创剧本《诸葛出山》诞生。
创作结束后,董治平找到张玉慧想请她表演,以备战即将在襄阳举行的第十四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活动。
今年年初拿到剧本后,张玉慧就不断练习,每次参加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张玉慧必会唱一段《诸葛出山》以积累经验。经过不断打磨,《诸葛出山》最终在“百花书会”评奖活动上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演出当晚,在台下等待上场的张玉慧十分紧张,生怕将表演搞砸。但最后,她的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2
与坠子结下不解之缘
谈起与坠子的缘分,还要从张玉慧两岁时说起。那时,张玉慧和父亲生活在河南邓县,她的父亲是生产队队长。上个世纪70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邓县县城的坠子艺人郝桂芝(襄河道坠子传承人郝桂萍的妹妹)来村里表演,张玉慧的父亲接待了她。
表演结束后,生产队给了郝桂芝一些粮食。由于郝桂芝是一名盲人,不方便将粮食带回邓县,张玉慧的父亲便帮郝桂芝把粮食背到县里。加之郝桂芝在村里表演时,张玉慧家人对她的照顾,两家人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张玉慧15岁那年,郝桂芝的徒弟学成出山,郝桂芝需要物色一个新的徒弟,对性格外向的张玉慧产生了兴趣。那时,张玉慧辍学在家,跟会唱坠子的邻居学过一小段。她便被父亲带到谷城,到郝桂芝处试演。由于唱腔、节拍均把握得不错,她被郝桂芝留了下来。
开始学习坠子时,老师让她跟着唱小段。10天后,张玉慧学会了唱一个完整的小段,老师便让她上台唱这个小段作为暖场。“我当时很紧张,都快哭了,但台下的观众都给我鼓掌,我这才有信心继续唱下去。”张玉慧说。
就这样,张玉慧边听老师唱,边学基本功,登台暖场的曲子也从小段变成了中篇。
3
学艺有很多艰辛付出
练习唱腔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学习坠子的第一年,张玉慧以听老师唱坠子、学习唱小段为主。接下来的两年,她学习老师唱坠子的风格和唱腔的精髓。
每个学艺的人都知道,走这条路不仅要付出汗水,还要做出许多牺牲。上个世纪80年代,坠子艺人的主要演出场所在茶馆,前来观看表演的人大多为中老年男性。张玉慧说:“每次演出时,茶馆里都是烟雾缭绕的,觉得很难受。”恶劣的演出环境让正是爱美年纪的张玉慧有些受不了。每演完一场,她的身上和头发上都有一股浓浓的烟味。
唱坠子必须提气唱,唱时间长了,张玉慧时常想吐。因为这些原因,张玉慧多次想打退堂鼓,但出于对坠子的喜爱,她还是无法割舍这份与坠子的缘分。
4
让更多人了解襄河道坠子
跟着老师学习了三年,18岁的张玉慧正式出师。出师不久,她经人介绍,来到原南阳县说唱团。张玉慧工作一年后,郝桂萍招学生,张玉慧经过考试,成为原襄樊市歌舞团的一员。
加入原襄樊市歌舞团后,张玉慧每年都有约100场演出任务,工作十分繁忙。虽然要不停地在茶馆和乡下演出,但演出之余,她经常向老师学习一些坠子的表演技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喜爱坠子的人越来越少,就连之前把坠子艺人奉为上宾的茶馆也不太喜欢接待坠子艺人了。
为了给那些喜爱坠子的观众创造一个听坠子的环境,1997年,张玉慧将父亲从老家请来,在歌舞团附近开了一个茶馆,张玉慧专门在茶馆唱坠子。然而两年后,因为张玉慧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这个茶馆最终没有继续开下去。
在此期间,张玉慧和老师并没有丢下坠子,她们在演出之余经常参加各类比赛。早在十年前,张玉慧和老师表演的《祖孙仨》就获得了第十一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活动创作、表演一等奖。
获得许多奖项后,张玉慧和老师想将富有襄阳本土特色的坠子推向全国。张玉慧和老师在各地演出时发现,襄阳本土的坠子和河南坠子在口音上有些不同。为了让这种特殊的坠子唱法传承下去,2015年,董治平将这种唱法命名为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并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张玉慧的身影依然出现在各类表演上,她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所学,让更多人了解襄河道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