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襄
方莉
△岘首山文化旅游景区 杨东 何梦琴 摄
日前,央视《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热播,襄阳籍诗人孟浩然是初唐四杰的王勃后第二个出场的人物。作为一代宗师,孟浩然融合了东晋陶渊明所代表的田园隐逸诗与南北朝谢灵运所代表山水行旅诗,形成了情景交融、意在象外的意境和平淡清旷的风格,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
与唐代众多诗人丰富的履历相比,孟浩然的一生相对平淡。在他52年的生涯中,除了二入京师,湘汉吴越的几次漫游,以及短暂客张九龄幕之外,其余时间主要在家乡襄阳。襄阳,安顿着这位大诗人的肉身与灵魂,理想与现实。
△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摄
涧南园:恬然安居的生活家园
孟浩然的故园,在襄阳城南约十里的一块山麓平地,所谓“青山郭外斜”“左右林野旷”,山水之间结庐而居,平旷土地辟为田园。因为住居的北边是一条潺潺流淌的涧水(或即襄阳得名的襄水),所以命名为“涧南园”。涧南园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今天,站在观音阁看近在咫尺的涧南园故址,犹可见汉江萦绕于左,山岭环带于右,北望城郭隐隐,南去古道悠悠。
孟浩然多次在诗中写到故园。“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这是孟氏先人留下的一块宝地,又与淳朴的乡老为邻。园中花木繁茂,林泉丰美,周围又有岘山、习家池等名胜古迹,景空寺、龙泉寺、精思观、岘山观等名刹道观。春天,“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狭径花障迷,闲庭竹扫净。翠羽戏兰苕,赪鳞动荷柄”;夏天,“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冬天,“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在他的笔下,涧南园是如此美好,符合古人住居的一切美好想象——北有涧,南有园,赏有花,供有果,居有竹,行有舟,旁有邻,访有友。且距城不数里,不远不近,享生活便利又能“不闻朝市喧”。
美丽的田园和安居的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孟浩然的性格,正如他在《田园作》中自道的“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他的恬淡自适,与涧南园的成长和住居环境分不开。
襄阳山水:怡然安享的精神家园
盛唐诗人,都有着不羁的灵魂,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或使至塞上,间关万里。孟浩然却是这其中的异数,他的出行总是十分短暂,最长的“山水寻吴越”的吴越漫游也不超过三年。他的精神,已能在襄阳山水中找到安顿之处。
他常在汉江及支流上操舟而行。“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日夕弄清浅,林湍逆上流”,由于“惯习”,他的撑船技巧达到了娴熟的程度,喜欢在“北涧流恒满”的汛期行船而游,享受“浮舟触处通”的乐趣。与名满天下的吴越山水比起来,他说:“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这种以襄阳山水为自豪、自得的诗句俯拾皆是,如“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他在碧水幽幽的潭边垂竿而钓,“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而且专门钓闻名天下的襄阳特产——槎头缩项鳊。由于他的喜爱,襄阳的鳊鱼名声更盛,以致杜甫在怀念他时写道:“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鹿门山也是孟浩然经常眷顾之地。一首《夜归鹿门歌》,让人们记住了“鹿门月照开烟树”的美景,也为他在鹿门三高祠之中留下了与他崇敬的东汉高士庞德公并列的位置。
名山岘山距涧南园不到两里,是他经常登临之所。此山为西晋征南大将军羊祜置酒处,他日夕与先贤默然相对,静静感悟。这里也是他的“饯行送归之所萃”,他在这里送行过很多好友,也被好友送行过,一首《与诸子登岘山》终于在一次与朋友的登临之时喷薄而出,成为怀古的千古名唱。
位于襄阳城西的万山,有着神女解佩的浪漫传说。孟浩然在万山这里,充满了“神女鸣环佩,仙郎接献酬”的美好想象。秋高气爽时节,“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与朋友在此饮酒最是相宜,“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襄阳先贤:安贫乐道的神交伴侣
孟浩然在大唐盛世选择隐逸,受两个人影响最深:一个是对他诗歌影响最大的陶渊明;另一个,是庞德公。在孟浩然笔下的襄阳前贤中,庞德公出现的频率也最高。他羡慕“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他常追寻庞德公的脚步,“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他赞美庞德公的高风,“何处先贤传,惟称庞德公”。庞德公堪称孟浩然隐逸路上的精神领路人。他的安贫乐道,得之庞德公多矣。
另一个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是习凿齿。这位博学洽闻的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在仕途和隐逸上的作为都是孟浩然所追求的目标。有意思的是,他曾以《齿坐呈山南诸隐》一诗,记下了他发现习凿齿遗迹的过程。谷隐寺有僧人在谷隐山发现了一处“习凿齿隐遁处”的石刻,非常欣喜地邀请孟浩然前来观赏。孟浩然不仅作诗记事,而且将之命名为“齿坐”。相隔忽忽数百年,两颗高尚的灵魂有了一次愉快的碰撞。
△全媒体记者杨潇 摄
他最为令人称颂的诗句,无疑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位恬淡了一辈子的诗人,终于在这一句中稍稍露出恃才自傲的形迹。这是属于襄阳人的底气,也是襄阳式的骄傲——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将留下“孟襄阳”的名号。
论襄阳形势者,常说襄阳“其险足固,其土足食”。而居于襄阳者,物华天宝,足以荣身;青山秀水,足以娱目;灿烂文化,足以陶情。历代多少名士如孟浩然者,择襄阳而居留,因襄阳而成就,正所谓:此心安处,便是吾襄。
(原文刊发于2024年11月8日《襄阳晚报》)作者简介方莉现就职于襄城区古城办事处。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湖北文理学院习凿齿研究中心副主任,襄阳市首届隆中文化名家拔尖人才。市人大立法顾问、市政协协商议政专家、市规委会咨询专家、市地方志专业人才库专家、市地名委员会专家,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顾问。长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已出版主要著作:《襄阳岘山》《羊祜志》《襄阳城古街巷的前世今生》《千年习家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