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凤鸟纹漆瑟(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贵妇出游画像砖(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清明假期即将来临,万物吐故纳新,大地一片生机,正是春游的好时候。春游怎么玩?从与襄阳有关的文物和诗歌中,可以一探襄阳古人是如何游玩的。
众人出行陶醉山野
现代清明节融合古代寒食、清明、上巳节于一体,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节气与节日结合的日子。《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期间,郊外远足,一解在严冬以来的郁闷心结,这种踏春也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春机会,故女性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在市博物馆馆藏的襄阳南北朝画像砖有很多反映古时人们出行游乐的生活场景。准备出行图中,有仆人抬舆或备马、车,有仆从举伞、执扇,或有侍女等候;出行途中则有贵妇鱼贯出行、主人骑马出行、侍女出行、吹奏步行或骑马出行等。如备马出行图画像砖,描绘贵族准备出行的场面,前面一人手持缰绳,后一人在侧牵马,马后一人双手执华盖,最后一人手扶团扇。贵妇出游画像砖,画面上有四人,贵妇雍容华贵,均头戴锯齿状高冠,身着圆领宽袖衫,腰系曳地长裙,足登云头履。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泛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汉江临眺》是王维创作的。襄阳的美景令王维陶醉,他想如晋代的山简那样在襄阳的山水之中醉饮。
曲水流觞 乘兴赋诗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节这天,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共游会稽山,沿水边席地而坐,玩起了曲水流觞,收获了37首诗,王羲之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这次聚会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春游活动。
襄阳也有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襄阳市文史专家方莉介绍,唐代元和年间,诗人窦巩作为襄州节度使袁滋的幕僚来到襄阳,在某年寒食节,写下了一首怀人之作《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其中的“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成为传世名句。襄阳当时贸易繁盛,南来北往的商贾多在襄阳的汉水岸边停留,由此,在襄阳城外的汉水大堤上,专门接待商人的乐伎行业应运而生,就有了所谓的“大堤女”。诗人们争相以“大堤女”为描写对象,大量以《大堤曲》《襄阳曲》《襄阳乐》为题的诗歌出现于文人骚客之笔端,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学现象。在窦巩的笔下,正是在这妩媚风情的大堤上,春光美好,落花满路,并辔驱驰过后,马蹄染香,盈于鼻端,其情其景令人难忘!“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岘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往。那么古人是如何游览?蛮王洞中有一块碑刻“小游记”:“历楚岩,晚饮洞前,东望鹿门,西俯紫盖诸峰,汉水绕出其左右,抚昔人之遗迹,慈滋之为胜绝也。”
鹿门山,一个幽静的去处。孟浩然在《夜归鹿门山歌》中是这样写的,“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菲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浪漫随性 琴瑟和鸣
《诗经》中有许多爱情诗篇都发生在春游之时。《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讲的就是郑国人喜欢春游,出了城东门后,放眼望去美女如云,是郑国男子邂逅爱情的好机会。当时的上巳节,如同一个大型春游相亲现场。
在我国民乐“家族”中,琴与瑟是古代最具传奇浪漫色彩的两种乐器,人们常用“琴瑟和鸣”“琴瑟相合”来形容二者合奏时产生的美妙之音,也用来比喻美满甜蜜的婚姻情感生活。我市藏有一批色彩绚丽的漆制乐器,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形凤鸟纹漆瑟保存完好,极其精美、雅致。
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队长王志刚介绍,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这件变形凤鸟纹漆瑟为23弦。据《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由此可知,这件精美的漆瑟可称为“雅瑟”,因其上有纹饰,亦可称“锦瑟”。唐代诗人孟郊诗“清风荡华馆,雅瑟泛瑶席”,襄阳雅瑟的出土,如同2300年前飘来的一缕清韵。
射柳垂钓 娱乐多多
荡秋千、蹴鞠、射柳、拔河、放风筝、斗鸡、插柳等,都是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放风筝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女子则喜欢在清明节荡秋千,元明清三代还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
射柳是清明时节练习射箭的特色娱乐项目。市博物馆藏战国投壶射礼图铜匜,描绘出古代的投壶之礼。王志刚介绍,射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射”不但是一种军事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射礼中还有一种雅俗共赏的简单方式,即投壶之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为避免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的尴尬,或出于尊重,就用箭投酒壶代替。投壶之礼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秦汉以后,投壶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此外,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较为普遍。
同时,清明时节也是垂钓的好季节。老河口曾出土了一件千年渔具——春秋铜鱼钩。“杨营遗址出土的这件春秋铜鱼钩,铸造技术娴熟,鱼钩弯曲自然流畅,倒刺位置适中,钩尖锋利,完全可以和现代机械鱼钩相媲美。”老河口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艾志忠介绍,杨营遗址年代为春秋中期,正处在楚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强劲时期,和铜鱼钩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春秋铁器,说明楚国的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人的春游与娱乐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我们也要不负好春光,赶紧出发吧。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通讯员卓为健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