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状元”郝桂萍:尽个人之力 为传统曲艺撑起一方天地
历史上女状元不多。但文学作品中倒是出现过不少有关于女状元的故事。比如经典的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主人公冯素贞。作品中的冯素贞来自湖北襄阳,为救父亲误打误撞考取状元还差点当上驸马,经历了种种曲折,最终如愿以偿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恰巧在襄阳,还真有一位“女状元”,她叫郝桂萍,是传统曲艺“襄河道坠子”的传承人,也是全国著名民间曲艺盛会——马街书会1982年的女“书状元”,是目前为止湖北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
1982年,郝桂萍代表湖北曲艺参加马街书会,凭借襄河道坠子一举摘得了当年马街书会的“书状元”,也是因为这次表演,襄河道坠子被河南坠子艺术界广泛认可。2015年,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简称“襄河道坠子”)入选湖北省非遗名录。

2019年郝桂萍参加电视综艺节目宣传推介襄阳
1941年,郝桂萍出生在一个坠子书艺家庭,父母从河南来,都是襄河道上有名的坠子艺人,她从小就跟随演出的父母在茶馆里长大。1952年夏季的一天,襄阳樊城老字号“满堂春”茶楼中一位名角的缺场,为11岁的郝桂萍提供了人生第一个登台唱坠子的机会。她虽不明白戏文的意思,但仍然娴熟地唱了一段跟母亲学会的传统曲目《薛仁贵招亲》。自此,幼年登台的郝桂萍逐渐小有名气起来。

1964年郝桂萍与琴师龚方国在湖北省剧场演唱《勤俭袋》
当时襄樊的各个茶馆里都有很多名师表演,他们一边演唱一边带徒弟。哪位师父给徒弟说戏时,郝桂萍就在旁静静听着、暗暗记在心里。坠子表演对演员的要求很高,既要会讲故事,又要扮相美、嗓音亮、乐感好。因为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识字,郝桂萍就只有一字一句地背内容,一个音符一个音节地记唱段,根据自己对唱词内容的理解再对唱腔的起承转合进行适当调整。经过不懈的努力,郝桂萍很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表演的《海瑞》《包公案》《李逵夺鱼》等一部部大书,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她还曾先后多次获得“湖北省百花书会”一等奖,1995年,荣获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1981年百花书会时的演出照(从左至右:郝桂萍、徐学荣、郭慧云)
1979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襄阳地区的曲艺重返茶馆演出。这一时期的郝桂萍既要参与曲艺团安排的演出任务,又要到茶馆中为观众唱坠子。

1982年在樊城六角门茶馆演出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坠子艺术同其他传统曲艺一样,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喜欢听书的人越来越少。世纪之交,襄阳市的茶馆悉数关门歇业,襄河道坠子唯一的生存空间只剩下各种慰问演出,这种活动完全没有说唱大书的机会,坠子表演只能是众多演出中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然而,郝桂萍有着民间艺人的坚韧与应变,她因时而异地改变了传统坠子唱大书的模式,取之以唱小段的形式向年轻观众传播坠子艺术,并以其擅长的“freestyle”绝活让年轻观众领略传统曲艺的魅力,受到广泛的欢迎。

身着传统旗袍的郝桂萍在襄阳市非遗中心非遗书场表演襄河道坠子
值得一提的是,郝桂萍并没有将传统坠子大书的表演弃之不用,而是主动寻找适合的场合表演。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很少人可以腾出大把的时间欣赏坠子大书的表演,郝桂萍就寻找有空闲时间的老人为其表演,用她的话说就是:“用我的坠子大书带他们回到年轻时代,也让我重温坠子盛行时的境况。”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是郝桂萍还是会在许多场合表演坠子书。郝桂萍走到哪儿唱到哪儿,看到什么唱什么,唱词信手拈来。她嗓音洪亮、身手矫健、性格爽朗,让人丝毫看不出她今年已经80岁了。
退休以后,郝桂萍依然坚持参加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其中公益性的演出居多。每年的重阳节、春节,郝桂萍还雷打不动地到襄阳市福利院为那里的老人免费演出。当问及她靠什么坚持这样的行为时,她说:“ 观众对坠子的喜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2018年,郝桂萍与徒弟张玉慧一起接受湖北省非遗证书
当遭遇各种社会变迁时,郝桂萍在坚持追求自己所喜爱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身的适应性去主动融合社会变迁,这种融合既需要曲艺人对传统曲艺有彻骨的挚爱,又需要适时调整自身的艺术价值观,不消极、不迂腐地固守从老一辈那里习得的传统,让自身所掌握的曲种永葆青春地吸纳当下的新鲜元素,以一己的力量为传统曲艺撑起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