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首席记者安富斌文/摄
在襄阳市博物馆一楼展出的华夏第一铜马,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三国仿真铜马,高度、长度都是163厘米,重量接近1吨,这个罕见的“国宝级”文物,是襄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市标志性的文物重器。据悉,三国时期的铜马的出土十分罕见,该马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项空白。铜马是由谁修复的?修复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作为考古发掘、器物修复、铜马展出等全过程的见证者,记者继续给读者讲述该文物的前世今生。
1
铜马目前以完整的形态展出,与文物修复专家易泽林密切相关。他作为文物修复工作者,见证了该铜马的出土。他历时8个多月,和他的团队修复了铜马。在修复过程中,在关键环节,记者都进行了跟踪采访,《人民日报》、新华社多次报道铜马的维修进展。
8月6日,记者电话联系了易泽林,请他回忆铜马的修复过程,他的第一句话是“你还记得铜马是我修的,好多人都不知道了”。
铜马出土后,修复任务落到了易泽林团队的身上。10多年过去了,记者依然记得当时的几名修复专家,他们是易泽林、李祖才、陈晓飞,是他们在修复室里,从春天到冬天,历时8个多月,最终修复成功的。
易泽林说,虽然有墓葬内铜马的前半身和马尾以及基本痕迹,但是那毕竟不是铜马的原貌。
为了修复铜马,我市考古研究所召开了两次论证会,请来养马、画马、雕塑马的专家,听取他们的建议,拿出修复方案并反复论证。然后他们到新疆、甘肃、陕西、湖南等地的博物馆,观摩同时代的铜马,进行详细比对,比对同时代铜马的造型、特征,从甘肃武威的“马踏飞燕”开始,一个个地探寻,然后对比墓葬出土痕迹,制订详细的修复方案,在主管部门批准后开始修复。
2
出土时的铜马只剩下前半身,有马头和前腿,为了让破碎的铜马站起来,他们在铜马腹腔内搭建钢筋龙骨,然后采取焊接、粘连的方式,把发掘出来的铜马碎片进行拼接。易泽林记得,在当时出土的铜马碎片中,马的右屁股有一部分,马的左后腿部分有一截蹄子,马尾只有四分之一了。他们也正是按照马尾的架势,确定了铜马的长度和高度。破碎的马腿,为浇铸提供了最直接的模板。修复中,他们先用黄泥给铜马后半部分塑形,然后翻模,把铜马碎片粘贴在相应的位置,进行浇铸脱模,然后焊接成一个整体。塑形、修改、翻模、再做,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易泽林团队把铜马当成自己的孩子,在240多个日夜里,他们守在修复室里,看着铜马一点点还原。
铜马修复完成后,要进行“做旧”,还原铜马的历史面貌。在此之后,铜马出修复室,进入博物馆展出。
这个铜马的主人是谁?菜越大墓的墓主是谁?目前很难考证。湖北文理学院三国文化研究所叶植教授提出:是东汉末年军阀、骠骑将军张济(《三国演义》中张绣的叔父)。
张济是甘肃人,甘肃出汉魏铜马,恰好襄阳只有这座墓出大铜马。而且菜越大墓男主人身边葬铁剑、铁刀各一把,由此推断,他应该是一位高级武官。
不管铜马的主人是哪一位,毕竟中国最大的铜马在襄阳出土。华夏第一铜马,已成为襄阳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