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艺精品 > 正文

夫人城:从这里认识铁打的襄阳

2019-05-24 11:40:16 来源:襄阳日报
0

摘要:襄阳城的西北隅,有一座子城,名叫夫人城。

1

襄阳城的西北隅,有一座子城,名叫夫人城。

夫人,是韩夫人;夫人城,是为韩夫人守卫襄阳城有功而建的纪念建筑。韩夫人是东晋时人,对于这位深具军事才能的杰出女性,其子朱序的传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寥寥数语,让韩夫人在战争史上留下光彩的一笔。

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性,不但守土有责,而且守土有法、守土有功,为古往今来的广大女性一洗郁气。对屡屡处于抗击侵略前线的襄阳来说,韩夫人所代表的忠诚果敢、勇于担当的精神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激励。韩夫人是第一个作为历史人物而不是传说人物记载于正史中的巾帼英雄。

公元378年,前秦势力不断扩张,逐渐向南推进,攻占东晋的地盘。这年二月,苻坚发兵十几万,分几路向东晋的襄阳进发,一路是荆州刺史杨安率领本部兵马为先锋,与征虏将军石越同出鲁阳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一路是冠军将军京兆尹慕容垂等领兵五万出南乡;一路是领军将军苟池等领兵四万出武当,约定在襄阳城下会合,并且限定时间攻克襄阳。

东晋驻守襄阳的是大将朱序。朱序听说苻坚发兵来攻,并不慌张。朱序认为:“秦军久住北方,不会水战,襄阳依靠汉水为险,秦军一时半会渡不过河来,等到敌军渡水时,再发兵从水上打击,可以首战告捷,挫尽敌人的锐气。”

前秦的征虏将军石越认为,正因为秦军不会水战,晋军肯定会放松警惕,只要突然攻到襄阳城下,就可获胜。石越亲自率领五千骑兵,骑着马,从水面上游过来,突然出现在襄阳城外。

朱序没想到敌军的推进速度如此之快,等到石越的五千骑兵快到襄阳时,才手忙脚乱起来,立即加紧部署,调兵守城。当内城全部修筑好,也做好了部署时,外城却还没做好防备工作,石越的骑兵一攻而入,把襄阳水军的战船夺去一百多艘,用这一百多艘船把其他秦军陆陆续续运过汉水。此时,秦军十多万人聚在襄阳城下。

当朱序在城上布置防守时,朱序的母亲韩夫人上城巡视。她走到城西北角时,看到这里的城墙不够坚固,很忧虑地说:“这里虽然有汉水天险可恃,但并不是万无一失。城墙不牢,守军又少,怎么能让人放心呢?”但是,所有的军队以及城中的青壮丁男都已经被朱序派上了城头,从哪里抽调人手呢?

韩夫人回去之后,便亲自率领家中的婢女仆妇,搬运砖头,要在城中再筑起一道城墙来。人手不够,韩夫人又去全城老百姓家中动员妇女们都出来筑墙,一天一夜便在内城里斜斜地筑起一道新的城墙来。

第二天,秦兵果然从西北角攻破老城,新城在抵抗敌人进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秦兵最终铩羽而归。经过这件事,襄阳的上上下下都知道韩夫人有见识,非常佩服,把她率领妇女们建起来的这座内城叫做“夫人城”。

秦军围攻半年多,还是没能攻破城池,苻坚非常生气,派人捎信告诉攻城的主将苻丕:“如果到明年春天还攻不下襄阳城的话,你就在城下自杀,不要回来了。”苻丕接到苻坚的命令,只好加紧攻城;朱序仍加紧防守,双方相持不下。后来,朱序还趁敌人疲劳不堪时,突然领兵出城,一顿冲杀,弄得苻丕狼狈不堪,只好引兵暂退。朱序看到秦兵退远了,便下令让城中守军休息一下。

不料,苻丕半夜突然杀回。朱序连忙领兵抵抗,正在拼命作战时,忽然看到手下将领李伯护率领一队士兵冲过来。朱序连喊“伯护过来、伯护过来”。李伯护来到朱序身前,突然下手刺伤了朱序的战马。朱序跌下马来,被李伯护捉住送给苻丕。原来,李伯护已经暗中投降了前秦。至此,襄阳城失陷。

2

经常陪朋友或者外地来客看夫人城,回转小北门的路有三四百米,总不能相对默然,于是就讲讲后续的事情。

苻坚班师回朝,带回的当然有朱序和他同样被俘的手下们。苻坚打襄阳打得很艰难,这反而让他对对手产生了尊重。他把朱序留在身边,封了个度支尚书,却把临阵向自己投降的李伯护杀头治罪。这样,历史又给了朱序一次机会,让他成为下一场关键战争的关键人物。

原属西晋的蜀地早归秦手,现在又攻占了南北之间的重镇襄阳,苻坚认为,一举拿下东晋的时机成熟了。公元383年,他在太极殿召开会议,对群臣说:“我在这个位子上快三十年了,四方平定,就只有南方晋朝政权在苟延残喘。现在,我的大军有九十七万之众,我要带这百万大军亲自南征,诸位以为如何?”

在群臣的一片反对声中,八月,苻坚命大将苻融率张蚝、梁成和慕容垂等,以二十五万步骑兵为先锋,自己随后自长安发兵,率六十余万步卒及二十七万骑兵南下。

百万大军来攻,东晋朝廷一片哀叫之声。主政的丞相、征讨大都督谢安表面上很镇定,他命谢石为元帅、谢玄为先锋,率兵八万前去迎敌。

八万对百万,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

苻坚的前线不断传来捷报。十月十八日,苻融攻克寿阳(今安徽省寿县),然后派信使告诉苻坚:“晋军兵少,这仗打得太容易了。”

苻坚就把大军留在项城,只率领八千轻骑赶往寿阳和苻融会合。稳操胜券的苻坚,一派明主风度,演了一出先礼后兵的把戏,先找人劝降晋军将领谢石。谢家那是什么人?那是江南士族的领袖啊,谢家的人一投降,司马氏政权必定土崩瓦解,其他的士族还不有样学样?这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一场伟大的胜利图卷在苻坚眼前展开。好,就这么办!派谁去好呢?他选来选去,选中了朱序,把谢石的老朋友派过去,你看我有诚意不?

历史,就这样又让朱序走到了前台。朱序按捺住满腔的激动和欣喜,来到东晋大营,没有劝降,反倒把前秦军情透了个底儿掉。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前秦军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他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

十一月,谢玄的进攻开始了。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谢玄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晋军西行,与前秦军对峙淝水。十二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战争以晋军不可思议的大胜而告终,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七十多万人。

这场奇迹般的以少胜多战役也是成语“制造机”,前有朱序形容秦军人多为“投鞭断流”;其后,当苻坚初遭败绩,心生怯意,登上寿阳城头查看晋军军情,看到晋军军容严整,把北面八公山上随风摆动的无数草木也看成是士兵,这就是“草木皆兵”;而在秦军主力遭遇大败后,被晋军追赶,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穷追不舍,这就是“风声鹤唳”。

3

讲完这些故事,我们也差不多回到了临汉门。这时,客人们总是转过头去,再次回望夫人城。城屡毁屡建,而襄阳人的这段记忆却没有丢失。明代时,襄阳的城池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重建,筑城的人们依然没有忘记韩夫人,在这里专门修建了新的夫人城。不同于东晋时韩夫人战争前夕匆匆建成的斜角新城,明代在这里所修的是一座子城,半独立于襄阳城主体之外,一座方正的小城略伸向江边,城下还设有窝铺,方便驻兵。城外江上有风吹草动,不必打开襄阳城门,马上就可以出击。看来,这是襄阳城的“快速反应小分队”,是襄阳城伸出城外的敏感触角,既大大加强了防御,又提高了反应速度。

夫人城历代为地方上所重视,所以,对夫人城的维护也极受重视。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夫人城忽然倒塌数丈,襄阳地方官张星平予以重修,并在城墙北面石碑上题跋纪念,上面记载:“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兹当多事之秋,忽圮数丈。予任修者,一重城池一夫人,旧迹免湮没云。”短短的碑记,特别强调了“益民”,即有益于人民。张星平说,之所以对倒塌的夫人城立即进行整修,一方面固然是保持城池完整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韩夫人这位令人景仰的女性的敬重。这块石碑今天仍然嵌在夫人城上。夫人城后来的修缮失于记载,但在夫人城南侧外墙发现多达数十块的“光绪十八年城工”砖,或能证明当年夫人城亦有过规模不小的整修。

1956年,夫人城被湖北省政府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市人民政府修复夫人城城墙及垛堞,建纪念亭于城上,内置韩夫人汉白玉立像,辟为旅游景点。2001年,夫人城与襄阳城墙共同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襄阳古城管委会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维修了包括夫人城段在内的1200多米的城墙。整修中,一方“夫人城”城额碑被清理出来,题款显示,此碑刻于宣统二年,无具名,但从书法看,题写人一定是含着崇敬之情,浓墨饱蘸,恭楷书写。如今,这方石碑被清理了满面的岁月尘沙,重新镶嵌在夫人城上。同时,在本次夫人城维修伊始,就有襄阳居民上书管委会,提出夫人城承载了很多襄阳的战争烽烟,希望能保留这些历史信息,设计方充分考虑了这些意见。在清理夫人城西向墙体弹坑时,清理出两枚加农炮弹头。这两枚弹头已经锈迹斑斑,却是襄阳城饱经战火洗礼的实物见证。安全起见,两枚弹头已起出交有关部门保存,但炮弹坑经过技术处理,得以原貌保留。

每每登上夫人城,心中除了对先贤们无限的敬仰,更回荡着一段话:“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这一番话,确是雄论,准确表达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但这“天下之重”四字背后,又有多少金戈铁马,多少英雄血泪!

襄阳城,城高池深,固若金汤。但是,比城池更为牢固的,是我们历代英雄儿女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襄阳,诚为“铁打的襄阳”矣!

(作者方莉系拾穗者团队成员、襄阳知名文史学者)

责任编辑:宋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