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艺精品 > 正文

刘表对襄阳城的贡献

2019-03-22 17:34:54 来源:襄阳晚报
0

摘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历经数不清的人和事,因襄阳城而名垂青史,同时也间接成就了襄阳城的历史人物,大致以数十位计。


小记者在瓮城上倾听历史故事 魏遵明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历经数不清的人和事,因襄阳城而名垂青史,同时也间接成就了襄阳城的历史人物,大致以数十位计。

襄阳人耳熟能详的刘表(142年-208年),是今天的山东省微山县人,汉景帝刘启的后代,曾因参与太学的学生抗议朝廷弊端的游行,遭到朝廷的追捕,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逃脱。刘表因此攒下了丰厚的政治资本,被称为“汉末群雄”之一。

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统治者不得不暂时妥协,一批昔日“在逃人员”纷纷平反并出仕。刘表以宗室血统,在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被封为荆州刺史,时年48岁。

当时的荆州,是汉代十三个州中较大的州,下面管辖着南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等七郡。这是块战略要地,但混乱程度不亚于北方,官僚互相敌对,豪强四起,有人图谋不轨,有人趁势作乱。所以刘表领旨后,审时度势,决定依靠同学中的人脉资源——襄阳一带的豪门世族来下好荆州这盘棋。

刘表单骑到了宜城,找到昔日同学蒯越和蔡瑁,共商大计。蒯越支招,让他在袁术的入侵和宗贼的作乱这两道难题面前,先治内乱,一杀宗贼的头目,二招宗贼当中的人才。

刘表采纳了建议,采用权术和谋略并重的策略,治理了内乱,然后杀孙坚,阻袁术,平定了外患,很快站稳了脚跟。刘表顺势而为,放弃当时荆州的治所湖南汉寿(今天湖南常德东北),改襄阳为州治,使襄阳一跃成为管辖今鄂、湘大部分地区,贵、陕、豫、粤、桂一部分地区的大荆州首府——这是公元191年,襄阳首次以新晋州治的身份闪亮登上历史的舞台。

坐稳襄阳后,刘表爱民养士,同时树起招贤的大旗,一批批久罹战乱的北方流民迁入荆州。据史书记载。进入襄阳的流民达到十万余家,流寓的名士千余人,诸葛亮、王粲就是这段时间来到襄阳的。刘表对名士和流民都进行了很好的安置,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立官学,设置学官,前后入学的学生达千余人,包括诸葛亮、徐庶、庞统、崔州平等一大批后来活跃于历史的三国人物。他还组织儒经学者,包括宋忠、王粲、王肃、尹默等名人搜集图书,改定五经章句,使“荆州之学”辉煌一时,代替洛阳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荆州学派。后人称道: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逸出郡国学的范畴,不妨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

军事、文化双管齐下的刘表,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乐,豪强悦服,成为动荡中唯一的宁州。

州城自然该有州城的格局,这一是城邑等级制度的要求,二是不断涌来的避乱人群也让当时的襄阳小城变得拥挤不堪,迫使刘表在任期间,在旧县城以东修筑了一座新城——州城。“新城”在很多史料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水经注·沔水中》中记载:

[经](沔水)又东,过襄阳县北。[注]......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昔刘备为景升所谋,乘的卢马西走,坠于斯溪。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矣。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

文中的“大城”,便是指新修的州城。“故城”指老的县城。“西”则说明老县城在新州城的西部。

在刘表来之前,襄阳只是南郡管辖下的一个小县,版图南仅过岘山,西不出万山,东、北都被汉水环绕,其城也不见经传。但在刘表的治理下,襄阳脱颖而出,如夜明珠一般熠熠生辉,以至于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领襄阳、中庐、邔、宜城、鄀及山都六县”。这个变化看似与刘表无关,实际表明连曹操也承认了刘表治理下的襄阳的分量和这两个字的影响力,才扩其版图,升其地位。

设襄阳为州治,是襄阳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闪亮登场,表明襄阳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全面提升。权利的推动下,荆州学派驰名学界,荆州学子叱咤风云,十八年乱世中的桃花源,在历史上被浓墨重彩,影响襄阳一千多年。迄今为止,襄阳的版图有一半得益于这次升格,襄阳重要的旅游资源古隆中、仲宣楼、黄家湾、水镜庄、徐庶庙、马跃檀溪等,无不与刘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刘表也成就了襄阳。

(本文由艾子收集整理。作者系“拾穗者”成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襄阳市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宋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