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艺精品 > 正文

作家李春雷: 继续讲好襄阳故事

2018-08-30 09:49:01 来源:襄阳晚报
0

摘要:8月29日上午,李春雷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向数百名文学爱好者讲述自己的创作历程与经验。

 
李春雷为读者签名 通讯员周政摄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他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唯一蝉联三届的获奖者;他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被文艺界公认为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他的纪实文学作品《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被全国各大报刊转载,并于2018年8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他就是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襄阳市荣誉市民李春雷。“我一直说襄阳是我的文学福地,在这里我两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进一步找到了文学创作的自信,把我从一名记者推向文坛高地……”8月29日上午,李春雷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向数百名文学爱好者讲述自己的创作历程与经验。他将这一宏大的主题具象化,讲案例、谈心得,深入浅出地讲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

  走进生活才能讲好故事

  “什么是中国故事?应该说,所有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看,都是中国故事,都在通过故事去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心灵,以此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水平。”在李春雷看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并不缺好故事和好题材,如何发掘、如何讲好才是关键。

  “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走进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多方体验,才能写出真实完整、充满温度、震撼人心的故事。”如何走进生活?李春雷分享了自己创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作品的经历和心得。

  1999年,正值“全国学邯钢”的高潮,许多作家、记者也来到邯钢。当时还是邯郸日报一名年轻记者的李春雷并没有受到邯钢的重视,去了几次,对方都不接待。他没有退缩,而是写出创作提纲,到邯钢、出版社和省委宣传部推介自己。

  李春雷出身农村,对工业不熟悉,对钢铁冶炼更是一窍不通。没有办法,他买来几十本工业管理和钢铁冶炼方面的书,日夜苦读。“当时邯钢生产特别忙,也没人关注我,我就以当地人的身份深入采访了邯钢的一些基层工人、退休老干部。我还和工人们一起吃住,连过春节我都没有回老家。”李春雷说。

  平时在电视上看到钢花飞舞很有诗意,但对钢铁工人来说,每一朵钢花都是隐患。李春雷回忆,那年大年三十,他在邯钢和工人们一起守岁。那天晚上发生了一起事故:钢水喷出,他急忙往远处跑,可一滴钢花还是追上了他。他本能地用一只手去抓,顿时血肉模糊,火辣辣地痛。“钢花给我留下的伤疤和疼痛,彻底打通了我和邯钢人之间的情感,创作灵感也迸发了。”李春雷说。

  素材有了,要用报告文学的笔法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并不容易。李春雷写了4稿,前后苦战近一年。几经周折,《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终于在2001年出版。很多人没想到一个年轻人能把炼钢的苦与甜、钢铁的曼妙与芳香写出来。这篇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媒体发表。

  一年之后,李春雷又出版了一部以钢铁大工业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力作《宝山》。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

  以小见大写出时代感

  “文以气为主。文字的芬芳、思想的力量,如何聚合起来,表现出内敛、雄厚、连贯的气场,十分重要。”李春雷说,写好一篇文章,反复打磨,使其内里和表面都达到珠圆玉润,除了生动的文字,更重要的是选题角度和谋篇布局的精巧。

  他认为新时代的纪实文学,是一种文学大纪实,既能写当下发生的,即现实题材,又能写当下发现的,即历史题材;既能写百姓琐事,又能写家国情怀。“要驾驭大题材,往往要选取一个巧妙的小入口,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展现人性的光辉。”

  2008年,李春雷以中共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为主人公,通过叙述这位典型人物在广东任职的故事,把6个事件巧妙组合起来,生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成就了名作《木棉花开》。

  汶川地震发生后第4天,李春雷主动请缨,赴灾区深入采访,写出了《夜宿棚花村》。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倔强身影、擦干泪水之后的第一丝微笑、断壁残垣压不灭的那一缕生命烟火、清晨迎着朝阳向田间走去的脚步……许多读者被《夜宿棚花村》舒缓平静却又内敛炽热的情感所震撼。《夜宿棚花村》后来入选大学语文教材。

  争取创作出超越以往的作品

  “多少年来,喜欢古典文学的我,一直期望着能有机会亲身感受襄阳。”李春雷说,2008年,其作品《摇着轮椅上北大》荣获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地正是襄阳。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又在这里颁发,李春雷的《木棉花开》再度获奖,从而实现了该奖历史上唯一的三届蝉联。之后,李春雷又多次来到襄阳。

  在他的印象中,襄阳是一座魅力之城、活力之城。“有一次住在川惠酒店,下午时分,天空飘起小雨,我借了一把雨伞,沿着古城墙慢慢散步。登临王粲楼,抚摸昭明台,凝视汉江和秦巴,历史的烟云滚滚而来,我似乎依稀看到了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听到了他们隐隐约约的歌吟。雨打伞盖如琴键,满眼花开似梦境。看着清新的襄阳在清新地微笑,听着轻捷的襄阳在轻捷地奔跑,我感到格外轻爽与舒适。”李春雷曾在书中这样描绘自己在襄阳的所见所闻所思。

  李春雷的散文作品《寻芳习家池》于2014年11月1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河北日报》等媒体全文转载,后被多地高中语文试卷选用。

  “报告文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文学体裁之一。”李春雷说,“《寻芳习家池》只是一个开始,发生在襄阳大地上的精彩襄阳故事实在太多了,这几天我会到襄阳各地走一走,去感受、去体验,争取创作出超越以往的作品。”

责任编辑: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