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文艺精品 > 正文

茅山绷鼓韵悠悠

2018-08-09 10:14:59 来源:襄阳晚报
0

摘要:保康全境位于荆山区域,遗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线索,也潜藏着诸多的民间传统技艺。在民间文化挖掘整理中,茅山绷鼓脱颖而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茅山绷鼓
绷鼓工具和拟作鼓面的动物毛皮
绷鼓匠人祝天成夫妻敲鼓试音
陈德道 黄荣文/摄

  保康全境位于荆山区域,遗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线索,也潜藏着诸多的民间传统技艺。在民间文化挖掘整理中,茅山绷鼓脱颖而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马桥茅山岩是荆山主峰之一,崇山峻岭中散居着不少人家。这里生活着一对年逾六旬的匠心夫妻,坚守绷鼓技艺已经46个年头了。每逢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就抓紧晒鼓、试音,鼓声咚咚,铿锵激越,让古老的文化与宁静的村庄深度融合,意韵悠悠。

  鼓是传统的文化符号

  史载,最早的鼓是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的形态。

  鼓是传统的打击乐器。用手拍打或鼓棒敲击而发声,其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鼓自诞生以来,一直紧紧伴随着人类,涵养出源远流长的鼓文化。追古溯今,从远古时期的通天神器,到诸侯列国的礼仪祭祀,再到盛大庆典的宫廷乐舞;从击鼓报警到擂鼓助威的军事运用,从赛船舞狮到婚丧喜庆的民间生活,鼓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查阅文献资料,《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表明鼓与舞的最初结合是用于祭祀、敬神等大型礼仪活动。而《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说明当时不仅设有“鼓人”一职,还对鼓的运用有所规范。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衙门都立有鼓,“击鼓鸣冤”千年传承,深植百姓心中。

  楚墓中出土的最为典型的国家一级文物“虎座鸟架鼓”,即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富涵历史文化底蕴。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会员、保康民俗文化研究者陈静茂曾担任保康县档案局局长,他研究认为:楚人崇尚巫祝之道,喜好声乐舞蹈,保康作为早期楚国发祥地,手工绷鼓技艺一直顽强传承。

  茅山绷鼓源远流长

  保康马桥茅山海拔1896米,登临主峰,气势宏伟,有三十六峰昂首朝拜,对岸有十二峰回首顾主。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记载:“茅山,有三百人学道成仙”,故茅山素因传闻有仙而名扬天下。早在秦朝时期,茅山因地处驿道要塞,且建有庙宇,朝廷设置“大茅镇”,一直沿袭到南北朝时期的太建元年。时至今日,驿道和庙宇尚有遗址遗迹可考。

  今年76岁的张更生,对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深入,现为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会员、省作协会员。谈起茅山,他津津乐道:“从汉光武帝时代起,茅山几经拓展,建有大茅宫、二茅宫、三茅宫、三圣宫和紫气峰。茅山法师代代相传,名师不断,弟子众多,吸引着无以数计的道徒香客。”

  按照规矩,“凡建醮道场行法事时,必先鸣法鼓”。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必然催生出相应的民间文化,绷鼓技艺不仅在茅山一带逐渐兴起,还很可能发扬光大,备极盛荣。

  祝天成与李友莲是一对夫妻,今年都已64岁了。他们因鼓结缘相爱,夫唱妇随坚守,在农事劳作的间隙,恪守传统技艺,先后绷制出800多面皮鼓,为民间技艺的延续与传承付出了心血,贡献着力量。

  据了解,绷鼓技艺在茅山一带薪火传承,绵延不息。祝天成回忆,村里原来绷鼓人家多,最出名的叫姜大岭,能唱花鼓能说笑,多才多艺会绷鼓,当地尊称“姜三爷”。

  因为两家交情好,祝天成童年时常到姜家玩,遇到姜家绷鼓时,他就守在旁边看得如痴如醉,后来慢慢入了道,还不时搭手帮忙。后来,祝天成独立绷鼓时,“姜三爷”安排儿子姜昌华上门指导。

  手艺恒在,而师脉难寻,是民间传统技艺的共性问题。当地老年人凭借有限的记忆,仅能知道“姜三爷”师承相邻村的石兰亭,再向前就无法追溯了。

  传承技艺讲究多

  祝天成介绍,绷鼓需经选木材、做鼓腔、削皮、蒙皮、绷皮、摧皮、踩皮、试音、晾晒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得手工精心制作。

  制作鼓腔的木材,最好是黄荆木、椿木和楸木,先是手工刨削成大小适中的坯条,自然风干后拼做成圆形的鼓桶。而皮料有猪皮、羊皮和牛皮等,不同材质有不同的讲究,硝制方法和时间也不尽相同。

  就像任何手工传统技艺一样,制作技巧很是关键,如摧皮要干净、蒙皮要平滑、绷皮要悠劲。“摧皮”是制鼓技艺中最难的一项,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赘肉刮不净,影响鼓的音质,没有多年磨练难以掌控。

  而“悠劲”主要体现在“晾晒”的环节,“你们看,这一道道麻绳拉着皮料固定在木板上,中间加有木楔,每天要不时敲打鼓面,一个鼓分阴阳两个面,每面都要三个月才能定型。”“鼓儿圆圆三路钉,锣儿圆圆打中心”,响亮通透、鼓声不闷是检验绷鼓好坏的标准。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技艺,绷鼓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祝天成一一道来,如数家珍:传授讲究传男不传女、鼓腔木坯块数用双不用单、鼓身高矮大小不离半……

  看到有人挖掘和弘扬民间文化,祝天成自豪地说,从18岁开始,他这辈子绷的鼓有800多面了,鼓声传播兴山、宜昌和神农架,武当山寺庙里的一面鼓就是他精心绷制的。“作为法器的鼓要精心选材和格外用功,鼓声要能打出风云雷雨的模拟音响,还能配合经韵板眼。”说话间,他和老伴逐一敲打着正在“晾晒”的鼓面,绷鼓发出的声音清亮、通透而又温暖,在苍翠的青山之间久久回旋。

  为了让绷鼓技艺发扬光大,除了儿子祝师雄外,去年祝天成又收了个徒弟叫吴志新,两人在绷鼓传承上是师徒,在敲锣打鼓上是搭档,经常在山村文化演出和民间红白喜事上担当主角,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保康县文化馆)

责任编辑: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