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民随身携带多种乐器
郭耀民用树叶吹奏歌曲
通讯员闫帆 全媒体记者韩犁夫文/摄
初中课文《口技》描写了一名口技表演者,凭借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表演出深夜千百人救火的场面,读者无不为表演者的精湛技艺而折服。在襄阳,也有这样一位口技达人,顺手拈来的树叶、纸片、塑料薄膜,都能成为他表演的工具。
8月 29日下午,一位老人走进小区的亭子里,撕下一块饮料瓶上的塑料包装纸放在嘴边,一首动听的《女儿情》立马回响在众人耳边。“他是远近闻名的‘口技达人’,我们都很佩服!”邻居们纷纷夸赞。
老人名叫郭耀民,今年70岁,家住樊城毛纺小区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襄阳输油处家属院。通过自制的万能口哨,他能模仿十几种鸟叫。即使没有任何工具,他也能用唇、齿、舌创造出声音的艺术。
能模仿十几种鸟叫
郭耀民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8岁时,他爱上了吹口哨,为此刻苦练习多年。12岁时,他又迷上了吹笛子,并在短时间内学会了吹奏歌曲。1970年,郭耀民参军到了部队,为了遵守纪律,他只好暂时放弃了这些爱好。
2009年,郭耀民退休后赴武汉打工。一个人的时候很无聊,郭耀民重新拾起吹口哨的爱好。经过潜心修炼,他学会了“指哨”——用任意一根手指,他就能吹出优美的旋律。
在电视上,郭耀民发现一些口技达人,通过嘴里含着的哨子,吹出耳熟能详的歌曲。“太神奇了,我一定要学会!”郭耀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郭耀民了解到,那种含在嘴里的哨子名叫“万能哨”,便托女儿买了一支。可无论怎么吹,买来的万能哨都达不到郭耀民想要的效果,他决定自己制作万能哨。
郭耀民找来竹片和电胶布,打造出哨子的模型。他发现,万能哨的关键在于两个竹片之间振动膜的材质。铁片、铜片、丝绸布……在尝试了多种材料后,郭耀民选择了软硬适中的塑料片做振动膜。
有了得心应口的工具,郭耀民废寝忘食地练习了起来。通过唇、齿、舌与口腔气流的配合,郭耀民逐渐学会了模仿画眉、布谷鸟、黄鹂等十几种鸟叫声。此外,他还能利用“万能口哨”模仿鸭、猪、马等动物的叫声。
2014年,郭耀民又学会“叶哨”技巧,即用树叶吹奏音乐。后来他又对此技巧进行了扩展,用塑料包装纸也能奏出美妙的声音。
对声音敏感,获誉“口技达人”
2015年1月,在武汉举办的“口哨擂台赛”上,郭耀民以一首口哨版的《十五的月亮》力压全场,连武汉的“口哨明星”晏鸿鸣也称赞他吹口哨时气息足,曲调到位。赛后,武汉的多家民间艺术团找到郭耀民,邀请他共同表演。
2016年7月,在湖北省少儿民俗艺术节上,郭耀民的表演获得观众阵阵喝彩。表演之余,郭耀民来到广场上,利用树叶和自制的“万能哨”练习歌曲。广场上的外国朋友对眼前的中国老人十分钦佩,纷纷拉着他合影。
2017年6月,郭耀民参加“2017感动中国群文杯大赛”。通过电视直播,郭耀民的高超技艺广为传播,获得了“口技达人”的赞誉。
2017年8月,郭耀民回到了襄阳,闲暇之余,他常常跑到诸葛亮广场、人民广场、明珠广场表演口技。郭耀民说,他对声音十分敏感,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只要听到优美的旋律,他都会尝试用口技模仿。遇到好听的歌曲,他会记录下来,整理出谱子,反复练习。
练好精气神,免费收徒盼传承
虽已是七旬老人,但郭耀民身体十分硬朗,他说:“口技为我带来了健康。”
只要没有演出,郭耀民就会骑上自行车溜圈,一路上,他吹着口哨,心情格外舒畅。郭耀民介绍,多吹口哨能大量排出体内二氧化碳,增加肺活量和大脑供氧,促进血液循环。
越活越年轻的郭耀民,对运动也十分感兴趣,他爱玩单杠,爱耍钢鞭,即使在家中也闲不住,“我每天一口气做30个俯卧撑,面不改色气不喘。”
如今,郭耀民出门会随身带着两样东西:一个小盒子和一本小册子。盒子里放着陶笛、鸟笛、万能哨、塑料片,一有机会,他就会拿出这些乐器吹奏;册子里记录着100多首曲谱,这是郭耀民多年来勤学苦练的见证。
郭耀民说,一个人总要有些爱好,有爱好,就有精气神,才能健康长寿。
目前,郭耀民收了4个徒弟,一个在武汉,三个在襄阳。“我收徒弟不收费,只要有兴趣,肯吃苦,我就愿意教,希望这门技艺能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