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六旬老人骑行中国
10年拍下500多个火车站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拉萨、三亚、哈密……10年,6万公里,全国100多个城市,和很多骑行爱好者一样,67岁的李义凡享受着一个人、一辆单车的骑行生活。哈密站、齐齐哈尔站、西宁站……两本厚厚的影集里,珍藏的是用手机拍下的500多张与火车站的合影。和很多骑行爱好者不一样,李义凡不仅用镜头记录车轮上的生活,更记录一座座城市的变迁。
在骑行中领略祖国河山
只身一人骑行,“穷游”祖国的大江南北,相比很多50后,李义凡的退休生活显得格外“精彩”。用他的话说:“在家坐不住,总感觉骑行在路上时才是最放松、最快乐的。”
上个月,刚从东北骑行归来的李义凡,在家还没待上几天,就开始计划着下一站。
1951年出生于辽阳,1968年为支援三线建设,李义凡来到襄阳,从此便扎根在这里。
上初中时李义凡就是班里的长跑健将,后来由于从事采购工作,经常需要应酬,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抽烟、喝酒导致他的尿酸和血脂一度超出正常值。
于是,李义凡决定运动健身。现在的他经常游泳、爬山,一口气能做40多个俯卧撑。他常和朋友打趣:快10年没去过医院,医保卡里有多少余额都不知道。
10年前,他从朋友手中买了一辆变速自行车,在家练习两个月后,便独自骑车去了深圳,自此开启骑行生涯。
如今,他已骑行6万公里,经过中国20多个省份。现在他骑的单车已是第四辆。
拍火车站记录城市变迁
2013年,他骑行到中国最北端的边陲小城——漠河。
2014年,他一路向西,领略滇藏线的“惊艳”。
不知不觉间,李义凡骑行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会拍下当地的火车站。
李义凡告诉记者,很多人了解一座城市,是从火车站开始。火车站,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它见证过离别,也传递着祝福,这里有对陌生环境的恐慌,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它如一张脸孔,展现着百变的城市表情。“与火车站合影,不仅是证明我来过,更是想通过照片记录所到城市的故事与变迁。”
北京南站、银川火车站都是很漂亮的现代化火车站,位于祖国北疆林海小城牙克石市的牙克石火车站广场上放置了一个真的大火车头……李义凡翻阅相册,那些曾去过的火车站仍历历在目。
今年6月,他一路向北,向着老家的方向骑去。李义凡表示,自己以前都是坐火车回家,到站后的归心似箭,让他从没好好看过火车站。“对辽阳站的记忆还停留在我40多岁时。这次,放慢脚步,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看着车站新貌和各种现代化设施,我觉得家乡不一样了!”
年轻时出差多,李义凡去过很多火车站,他说,像辽阳火车站这样在岁月里悄悄“美颜”的火车站还有很多。“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铁路越来越密集,从火车站的变化,感受到的是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藏在照片里的故事
除了火车站,李义凡的照片中还有很多美景。那些美景背后,藏着故事与友谊。
漠河奇幻的北极光、满洲里的灯火通明、海南岛的婆娑椰林……说起骑行中邂逅的美景,李义凡至今难忘。“怒江72拐”是川藏南线上的奇观,从海拔3100米的最低点,一路攀升到海拔4651米的最高点,再螺旋下降,长约12公里。因为险峻,这条路成为许多骑行爱好者挑战的目标。
为了挑战,年过六旬的李义凡专门训练了下坡转弯。“身体向里倾斜,尽量控制平衡。”有效的训练让李义凡在骑行经过这条路时格外轻松,被他超过的好几个小伙子纷纷为这个老伯点赞。
2013年,李义凡与两位同伴骑行到天津港时,认识了37岁的韩国骑行爱好者李再焕。虽然语言不通,但对方用手势比划,想与李义凡他们一同骑行。就这样,他们共同骑行了4天。
李再焕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沉重的摄影设备让骑行颇为费力,还没到延吉,他的车圈便被压垮了。李义凡不仅一路帮他扛车,还帮他在沿途寻找住处。
李义凡的细心让李再焕很感动。分手后,李再焕在骑行途中经常给他打来电话。虽然李再焕只会简单的汉语,但骑行中国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两人为此成了好友。
目前,李义凡经过了中国20多个省份。下一步,他计划骑行到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