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杰
近日,市领导询问相关工作时,一位部门负责人答复拆迁工作时说道:“基本上完全拆除。”另一单位负责人汇报环境整治工作时用到了“基本上完全到位”,这两个回复都遭到了市领导的严肃批评。
到底是“基本拆除”还是“完全拆除”,到底是“基本到位”还是“完全到位”?这种“大忽悠”的回复为何成为相关部门回答的“套路”?
在百度里,同时搜索“基本上”“完全”这两个词语,各种病句改错题目就跳出来了。“他的意见基本上是完全正确的。”这句话“基本上”和“完全”删去一个即可。“我在小学基本上完全掌握了语文知识。”也是出现了重复矛盾的问题,删去一个即可。
那么在生活中,“基本上”和“完全”意义是否一样呢?
一位曾参加中日商业谈判的工作人员写过一篇文章——《“基本上”是如何变成“完全”的》,文章中说:中方企业赴日考察并验收所订购的机械设备。3个月过去了,双方交流顺利,合作愉快。可最后在验收证书上,中方使用了“产品设备基本上达到要求,我们基本满意”的字样,这让日方大吃一惊,以为中方对产品有诸多不满意之处。双方就文字又展开了一场研讨,对现代汉语进行了深度交流。最终,中方将验收证书修改为“产品完全合乎要求,满意”,这才让日方工作人员放下心来。
这一故事说明,在日本人眼中“基本上”和“完全”是两个表达意思程度不同的词语。而搜索《现代汉语词典》笔者发现,“基本上”是指主要的、大体上;“完全”是指齐全、不缺少什么,全部、全然。不难看出,“完全”比“基本上”程度更深。
明显矛盾的病句出现在官方答复中,笔者觉得,倘若做到了“完全拆除”和“完全到位”,不必在语言上这么迂回。
用“套路”回复无非两种原因。一是“完全拆除”和“完全到位”是上级要求的,但实际工作做得并不好,于是“基本上”和“完全”一起出现,既显得谦虚,又不那么绝对,在语言上留下了空间,有回旋的余地。另一种可能是工作完全没做到位,“基本上完全”只是推卸责任、粉饰太平的借口,让上级领导听着“像那么一回事儿”。
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口头上“完全落实”,实践中“基本上落空”。说到底还是行动不够实、作风不够硬、心态上的官僚主义导致了行动上的形式主义,“懒、庸、推、慢、浮”五大病症便开始蔓延。
红脸出汗、治病救人,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在作风上下功夫。一方面,做人得做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另一方面,做事得有点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这样才能把心思从文字游戏中抽离出来,真正放到干事、创业中去。